分类
活动 灵感 生活方式 设计

MoMA全新展览《再利用、更新、再循环:中国近期建筑》登场

过去三十年的中国,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的同时,也带起一股房地产与建筑热潮,使这片广袤土地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建筑基地,不仅出现许多大规模造镇计画,许多新生代建筑师开始由尊重当地环境角度出发,走出与国家单位专注大型建设、期望打造城市光环不同的路。

此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(MoMA)新展「再利用、更新、再循环:中国近期建筑」(Reuse, Renew, Recycle: Recent Architecture from China),由Martino Stierli 担任总策展人,展览历时四年实地考察并与访问包含普立兹克奖得主王澍、陆文宇,以及袁烽、柳亦春、朱錇等等共7个中国团队的建筑师。

这些建筑家对于将原有地方纹理夷平再造抱持怀疑态度,他们反而是创作许多小规模建筑,设计尊重当地特色、融入原有环境与社会结构,为许多中国二线城市与农村地区注入活力!

透过丰富的模型、手稿、照片、影片与大型模型,呈现新一代中国建筑师如何为旧工业建筑赋予新生、使用回收建材转译传统建筑技术、透过非侵入性的建筑方法振兴农村与地方!

池社/创盟国际/上海

位在上海西岸的画廊以「池社」为名,致敬1986年由张培力、耿建翌所创立的观念艺术团体,希望提供一处复合式的艺术交流空间。此处原是个残旧的老建筑,在「创盟国际(Archi-Union Architects)」建筑师袁烽的改造下,建筑将顶部替换为轻质的张悬木屋顶,并设计局部抬高,打造一处舒适的自然光空间。

而最特别的是建筑立面波浪般美丽的几何墙面,这些青灰色砖材其实是袁烽初次考察现场,发现周遭建筑为了新的开发案而拆除旧建物所留下的残迹,他将这些砖料回收再利用,运用Fab-Union 的机械手臂,在短短52 天的施工时间,如「信封」般包裹出新的建筑皮层。

其实袁烽过往便曾提及,他刚开始从事建筑时,正好遇上中国建设蓬勃发展的年代,然而即使建造速度快,施工却仍倚赖大量人力,因此希望改变这个过程,善用数位科技重新建立人们理解建筑的方式。「池社」的设计上,用当代逻辑融入此处旧有痕迹,不同于过往手工感施作,却仍非常细腻并具有艺术性。

微胡同/标准营造事务所/北京

北京的老胡同仿佛大城市里的另一个世界,有着紧密的人情与古色古香的建筑,然而随着建物逐渐老化,为人口稠密的北京规划更多空间,特别是在为2008年北京奥运准备期间,胡同一直都是政府大规模拆除的目标。如何保存、为这些空间注入新活水,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。

「标准营造(ZAO/standardarchitectur)」建筑师张轲曾获阿卡汗建筑奖、Alvar Aalto Medal等国际著名建筑奖项,他的建筑适地性高,且一直在尝试回应中国的样貌与历史内涵。而位在北京大栅栏一带的「微胡同」,便是他保存胡同、更新改造为现代旅馆的一场建筑实验。 

他在胡同中巧妙的置入了一个由混凝土介面,连结起原有的多个居住单元,透过面向庭院的玻璃开窗,不仅为室内导入光线,居住者也能看见彼此的活动身影,让空间变得更加开放与活泼。此外,混凝土中更是特别混入墨汁,淡雅色调与传统胡同的灰砖和谐共存。在尊重环境本质的前提下,创造当代新使用方式。

竹林剧场/DnA 建筑事务所/浙江

DnA建筑事务所创办人徐甜甜:「建筑可以重振、激发乡村自信,将荒地变成受欢迎的场所,而且可以较低成本做到这一点。」然而她口中的「建筑」并非城市里标志性单体建物,而是如同中医问诊一般,透过调研当地状况后针对该地需求的介入,延展原有脉络来带动地方,她称之为「建筑针灸」。

2014年起,徐甜甜便致力于浙江杭州西南部的松阳县乡村振兴计画,与70个文化保存良好的村落,以及当地社区及政府密切合作,透过小规模农业与手工艺创造具有吸引力与社区凝聚力的空间,如红糖工坊、平田农耕馆、契约博物馆、王景纪念堂、大木山竹亭,都是相当有在地特色的设计。

而此次展出的「竹林剧场」大概是她最具诗意的作品。所在地横坑村是典型的浙西南山地村落,村中拥有丰富竹资源,但在竹林中却无休憩之所,于是她便将竹树弯曲、缠绕,形成一个圆顶树冠,围塑出的「竹林剧场」不只能作为表演舞台,还能提供村里传统祭祀活动、当地高腔剧团演出、外来游客休闲露营等多功能使用。以生生不息、不断更新成长的竹林,作为当地公共文化空间。

龙美术馆西岸馆/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/上海


上海市徐汇区的黄浦江边,过去曾是专门运输煤炭的码头,煤炭从船运吊上岸后,便会藉由输送带运到煤料斗上,漏斗接到下方火车车厢,将煤炭运走。
 

于是,在设计位在旧煤炭码头的「龙美术馆西岸馆」时,他们便决定保留当年的煤料斗卸载桥(Coal-Hopper-Unloading-Bridge),同时建筑先前转做他用后所建造的双层地下车库,也被保留下来,并沿着地下室框架浇灌混凝土「伞拱(Vault-Umbrella)」悬挑结构,透过每个独立的「伞拱」墙体,搭配玻璃窗幕,围塑出全新的展览空间。

「龙美术馆西岸馆」保留了历史痕迹,并运用大尺度伞拱出挑,让混凝土创造出轻盈的效果。从大舍的作品,经常可以看见如此对于环境纹理的适应性,以及对于结构的坚持,透过建筑与当代社会环境对话。

一个已废弃的两层车库,于2013 年完工,被重新用作地下展览空间。添加了不同高度和方向的混凝土“伞拱”,以创建一个由日光照明的拱形画廊的“森林”。 

金华瓷屋、富阳文村/业余建筑工作室/浙江
 

这次展览当然也包含中国第一个获得普立兹克奖殊荣的建筑师王澍、陆文宇之作!王澍可说是中国最「叛逆」的建筑师,多年来他一直批判性思考中国建筑,究竟在传统平房、合院逐渐消失,高楼群起的时代下,建筑的价值为何?设计可以如何帮助人们跨越城乡鸿沟?

此次展中展出由王澍与妻子陆文宇共同成立的「业余建筑工作室」两件作品,分别为位于浙江的「金华瓷屋」和「富阳文村」村落复兴计划,双双都展示出他们对于中国与山水共存的传统元素与自然的向往、实践,期望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。

「金华瓷屋」是艺术家艾未未邀请国际建筑团队为浙江「金华建筑艺术公园」所打造的一系列展馆之一,建筑外型如同文房砚台,并镶嵌着各种色彩的陶瓷,展现两人对于不同釉料与传统工艺的细腻研究。

展中也特别展出细致的陶瓷模型。

而「富阳文村」村落复兴计划,则是起源于2012年,两人不断于杭州小村落「富阳洞桥文村」调查,发现这里拥有多幢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居,各个都拥有美丽的建筑工艺,然而此村落不在国家的保护名单中,约一半的建筑早已成新楼。

于是他们决定着手改造修复这些老屋,并从传统院落汲取灵感,设计30座新住宅,以及桥梁、凉亭与学校,不但大大的改善当地生活需求,也吸引许多前往探访的旅客。

景德镇御窑博物馆/朱錇建筑事务所/江西

「自然建筑」一直是朱錇建筑事务所的核心理念,然而「自然建筑」并不意味着在形式上模仿自然,而是以建筑回应自然。如同一方土水养一方人,朱錇认为「自然建筑」必须连结一地的气候与地理条件,并且挖掘当地人的生活习惯、建筑智慧根源,自然而然。

而「景德镇御窑博物馆」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之一。建筑位于被誉为「世界瓷都」的景德镇,是明、清两代专门上奉皇家瓷器的御窑所在地,建筑师便以当地砖窑为灵感,先以混凝土打造出如窑般的拱券外型,接着再以砖砌出朴实质感的墙面,呼应景德镇独具特色的「蛋形窑」。

此外,建筑回应当地每2-3 年就会更换老窑砖、用以修葺房屋或其他用途的习惯,特别混合使用新烧制砖与旧炉回收砖,而砖窑的建筑特色也使得此处夏季可以不必使用空调,仍然温度凉爽。在文化与气候上都回应着「自然建筑」哲学。

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/直向建筑事务所/广西

位在桂林如画般的山水风景中,为保护漓江生态环境,一座建于1960年代的旧糖厂在1980年熄灯,不过怀着上一代回忆的老建筑仍被保留至今,2018年在「直向建筑事务所(Vector Architects)」的改造下,将旧有遗构结合新设计,打造出诗意的「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」。

建筑师董功将过去糖厂的冶炼车间与精炼室改造为餐厅和酒吧,保留下建筑原有的样貌;客房空间则规划于新的矩形混凝土量体中。

然而园区中新的建筑却不一味仿旧,不但以喀斯特地貌为灵感,用大尺度竹构呈现跨层楼的竹制溶洞,在砖材选用上更是使用混凝土「回」字型砌块与当地石块混砌,延续糖厂建筑脉络,同时也打造出属于当代的设计。

(完全时尚手册)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