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改革开放时,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健康思考,到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的健康中国战略,再到2020年的Covid-19疫情爆发。健康,已然成为了当下乃至未来的关键词,伴随中国的经济成长与城镇化率的提高,未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将持续上升,正激发着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。住宅在中国文化生活中占有核心地位,对于普通人而言,住宅是首要的生活场所,是健康的基础保障,在过去,它赋予我们坚固的安全感,现在,这种坚固需要增添“健康”的材料,才能给予现代人物理与心理的安全空间。
古中国的健康指导:风水
如果我们抛开迷信的偏见,而是以考古的心态来看待风水——这一古老、神秘的中国学问,会发现它首先是适用于中国,极其庞大复杂、逻辑自洽的知识系统,与现在的“科学”一样,风水应用极其之广,大到指导城市规划,村落设置,小到室内设计,家具摆放。在古代,们依靠这一知识系统来指导我们如何生成人类的生活空间。从健康的角度看,风水学说里的思想资源与经验总结,依旧值得现代建筑学科的探索。坐北朝南,这一最为普及的风水常识,反映出中国位于北半球的地理现实,南方暖和,北方寒冷,住宅大门便不宜向北,降低人们生病的概率。而理想的风水模式——山环水抱,不仅在心理上给予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,也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(光照、水源……)。在室内,家具的摆放,空间的构造,很多迷信的外壳里,包含着古人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。
风水 – 在山河中寻找居处的学问
通过风水,中国古人将生活空间和自然环境、人文现象相统一,这一观点与现代对健康的定义不谋而合。但我们也要审视风水学中不合理的内容,毕竟它的理论来源过于繁杂,缺乏现代科学的经验证明与纠错机制,在未来,我们需要的也是不断挖掘它的理论资源,而不是风水学说的复活。
故宫 – 风水的经典之作
概念辨析:健康与健康住宅
绿色,是大自然的颜色,也成为健康的颜色,这是现代赋予这种颜色新的含义,也代表着健康与自然之间的联系。这种联系的背后,是我们对工业革命的全面反思,以及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重新界定,反映在对建筑的标准上,对人体的健康与对自然的健康便是密不可分的。
无论是西方的工业化三百年,抑或中国的工业化70年,在经济高速成长的背后,工业污染同时对自然环境和人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。一个原生的自然环境对人而言不一定是友好的,但是污染后的空气与水体会直接导致疾病的产生,工业对人与自然的损害是同步的,这让健康与生态相重叠,也决定了现代的健康住宅往往会叠加环保、节能等多方面的诉求。
工业化时代,工业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
在 1981 年,世界建筑师大会提出了建筑物对人的负面影响的问题会议发表的“华沙宣言”,宣告建筑学应进入环境健康学的时代,生态观逐步被重视并发展。其后一直到 2000 年,各国对建筑的指导理念,从最开始的节能需求出发,逐渐升级为环保生态,最后达至生活的舒适与健康,反映出在实践中,健康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健康住宅的诉求还依托于我们对健康的定义。现代社会对健康的定义是多维度的,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 (WHO) 将健康定义为:“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,而是身体、精神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。”,从身体健康、心灵健康、道德健康、智力健康等维度概括了健康人的状态。
环保清洁能源,促进生态保护与身心健康
同样,2000年,在荷兰举行的健康建筑国际年会上,健康建筑被定义为:一种体现在住宅室内和住区的居住环境的方式,不仅包括物理测量值,如温度、通风换气效率、噪音、照度、空气品质等,还需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,如平面和空间布局、环境色调、私密保护、视野景观、材料选择等,另外加上工作满意度、人际关系等。
标准指引:健康住宅的复杂性
2016 年,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出台《“健康中国 2030”规划纲要》,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,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、建设、治理的全过程,同时要加强健康城市、健康村镇建设监测与评价。
如果说,在SARS后出现的健康住宅的口号只是噱头的话,在国家近年来针对“健康”的战略落实后,健康住宅成为了未来地产行业必然的发展方向,从理论探索到实践,从设计到材料再到施工,健康住宅的标准就成为重中之重。而中国的健康住宅在当下实践中,事实上存在多个健康标准体系。
健康住宅标准的制定,多学科是最主要的特征,建筑学科更多的时候是保证标准的可行性。世界卫生组织曾对“健康住宅”制定了15条标准:
1. 会引起过敏症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很低;
2. 为满足第一点的要求,尽可能不使用易散的化学物质的胶合板、墙体装修材料等;
3. 安装换气性能良好的换气设备,能将室内污染物质排至室外,特别是对高气密性、高隔热性来说,必须采用具有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,进行定时换气;
4. 在厨房灶具或吸烟处要安装局部排气设备;
5. 卧室、厨房、厕所、走廊、浴室等要全年保持在 17℃—27℃之间;
6. 室内的湿度全年保持在 40%至 70%之间;
7. 二氧化碳要低于1000PPM;
8. 悬浮粉尘浓度要低于0.15mg/平方米;
9. 噪声要小于50分贝;
10. 一天的日照确保在3小时以上;
11. 安装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;
12. 住宅具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;
13. 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,并确保私密性;
14. 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者和残疾人;
15. 因建筑材料中含有有害挥发性有机物质,所有住宅竣工后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入住,在此期间要进行换气。
世卫组织制定的标准更多是一个基础,也就是说,当住宅的指标低于以上标准,便会损害人们的健康。对于地产行业而言,这个理论框架远远不够,但对于公众来说,上述标准操作方便,可以帮助他们判别出哪些住宅必然不是健康的,而且第14条标准是当下中国住宅中普遍缺失的内容。
无论是美国的WELL标准,还是中国的《健康建筑评价标准》,它们所针对的,都是一个“正常人”模板,但在很多时候,健康面对的是“非正常”的少数族群,比如老人、儿童、残疾人……,他们对健康住宅的需求更强烈,诉求更多,但是也最容易被人忽视,而这不仅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,也会是住宅建设的重点。
德国在健康住宅的研究中,侧重于材料,德国IBN研究机构制订的建筑生物学评价标准SBM—2015[6] 版本同样关注建筑材料的环保登记、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研究应用。该标准基于建筑生物测试方法、智能组合诊断与预警评价,认为人与建筑本属同一个有机体,研究人类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整体性研究,着眼于评价空间内的射频辐射、空气的有害毒素与细菌等过敏原三个类别,更适用于老幼、免疫力低、易患病的人群。
与之相比,美国的WELL标准更加完善,在国际运行中也最为成功。该标准基于文档审查、验证与监控,在第一版中确立了七大指标,包括空气、水、营养、光、健身、舒适性、精神,共有100项性能度量标准、设计策略和政策,2018年进行了版本升级,扩展为空气、水、营养、光、运动、热舒适、声环境、材料、精神、社区、创新十一大类别。在操作中既需要第三方的检测机构,也需要从设计到施工多环节的检测,通过设计、运营和行为定位来确定住宅健康的标准。
中国的健康住宅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,吸收了国外特别是WELL标准的内容,比如同样有空气、水、舒适、健身等指标,主要在于物理标准上的统一,但是也有不同的内容,比如在人文类别,注重群体的交流与个人的心理活动,也有对适老化做出评析,反映出中国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的重视。
在服务的类别,与WELL标准的社区也有差异,这主要取决于两国在社区形态以及基层组织逻辑的不同。在提高与创新这一类别中,提高更多是指性能结果的提高,创新开放是指设计与营造过程中的创新性,在中国快速的建设过程中,希望通过这一类别的评价,能鼓励地产行业能更主动地创新实践。
任何一项标准在提出后都不是固定的,都会随着实践的结果反复调试。在中国,这个问题显得更加复杂。中国广袤的国土面积,复杂脆弱的地理生态,多样的群落生活,对健康住宅标准的实施与调整增加了困难,哈尔滨与海南的城市住宅就面临着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,同一个体系很难科学地评价两个地方的住宅。同时,中国城市发展的速度过快,这对标准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诸多问题,需要政府、大学、地产商三方共同来解决。
落地实践:健康住宅的涌现
2018年,全球健康研究所对全球健康生活方式社区进行分析。其中全球健康住宅需求大,年增长率达6%。美国以525亿总市值和355个规划中项目总数稳居榜首,中国以 92亿总市值和39个规划中项目总数分别排名第二和四。
不同的国家,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,在健康住宅的实施上各有侧重,西方国家更重视材料、技术在健康住宅上的运用。德国的健康住宅对建筑的地理环境有着特定的要求,施工过程要注重对生态的保护,喜欢使用天然材料,但会对材料反复检验。亚洲国家更偏爱通过设计、科技与自然环境达成动态和谐的效果。日本横滨的一个住宅小区中,通过特定的建筑设计来净化空气,并通过现代技术达到自然能源的高效利用。
有趣的是,在国外,特别是在欧洲发达经济国家与地区,过去是以石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,现在则是木材在健康住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而农耕时代以木材为主要建材的中国,因为人均人居空间的不足,反而更依赖现代化的混凝土与钢筋。
罗威尔健康住宅健康观念与建筑的互动
罗威尔的健康住宅是一个陈旧的住宅项目,建造时间是在1929年。它的主人罗威尔在当时是一个非正统的医生,主流的医学观点:健康,只能通过药物来实现,罗威尔却鼓励他的病人通过日常饮食与活动来保持健康,并认为建筑对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于是有了他自己的健康住宅。
该住宅位于山上的峭壁,是加州首个钢结构住宅,外表纯白简洁,安装有大规模的玻璃窗。罗威尔在其中讲述了住宅可以体现的健康内容,在当时令人新奇不已,且影响至今。厨房严格按照卫生原则,还配有自来水过滤器与蔬菜清洗剂等设备,拥有现代化的干净卫浴洁具,因为重视光线,所以这栋住宅设计了无数的玻璃窗,充分利用自然光源。
罗威尔健康住宅
Residence 2646普通豪宅的健康生活
如果说有一个简单直接的手段,就能达到健康住宅的目标,那就只有一个——金钱。Residence 2646是位于旧金山黄金海岸的豪宅,它既不是建筑史上的经典作品,也不是健康住宅的代表著作,它只是向我们展示豪宅是如何实现健康的。
该住宅拥有医院级MERV 13空气过滤系统,每两个小时自动完成全宅的空气净化(包括壁橱或鞋柜里的通风);Everpure净水器会对全宅的水进行过滤(不仅仅是饮用水);清洁用水收集系统会对水进行再过滤,用于景观灌溉。所有卧室均安装了屏蔽电缆,以降低暴露于电磁场(EMF)的风险。
Residence 2646
住宅有五层,且每层都安装有电梯,对行动不便者十分友好;在花园层的健身区,有健身室,按摩室以及带玻璃封闭式桑拿浴室和蒸汽淋浴的 SPA,毗邻健康中心的区域安装了硬木甲板,方便户外瑜伽的锻炼。
Residence 2646
中国健康住宅工程第一期部分项目
20世纪90年代末,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将健康住宅列为重点科研项目,并自 2002 年起,全国范围内开展以住区为载体的健康住宅试点建设工作。这里挑选部分第一期健康住宅项目,展示健康观念在哪些方面体现。
北京奥林匹克花园注重于运动,在社区里建造一个总面积14万平方米的运动城,成立运动健康管家中心,将科学的运动观念与生活方式引入社区;北京金地格林小镇攻关住宅隔音技术的应用,住宅采用中空玻璃、浮筑式楼板隔音技术,极大降低住宅内的噪音;厦门浪琴湾小区东临海着优美的社区环境,村落式布局、动态水景、艺术树阵……以田园风光愉悦精神;珠海五洲花城首创中国“健康物业管理模式”,设立健康指导中心、健康保健中心、智能管理中心等保障居民的健康生活;金华南国名城主要研究住宅隔热,外窗采用中空玻璃,屋面保温隔热层选用25毫米厚的挤塑聚苯板,楼面保温层选用6毫米厚的挤塑聚苯板。
北京奥林匹克花园
北京金地格林小镇
珠海五洲花城
中鹰·黑森林
上海中鹰·黑森林位于上海市政府首批确立的四大示范居住区之一,上海万里城的核心区域。该项目引入了德国、瑞士等最先进的技术与产品 , 在建筑节能、空间结构、室内空气处理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提升与产品颠覆。
该项目在小区内种植1万多棵名贵香樟树森林海,屋顶花园引进德国技术打造屋顶花园系统,根除“水泥森林”的热岛效应,与社区森林共同形成100%绿化率的城市生态社区,塑造中鹰私享的“森林生态”微气候。
住宅采用欧洲最高标准,引进当时102项世界先进节能建材、19项世界先进科技系统。外墙保温系统采用局部超35cm的超厚岩棉保温层,保证室外噪音小于50分贝;A级防火墙系统,不可燃、安全性高,是传统住宅保温效果的3倍。
世界首次将瑞士Air-lux窗引进高层建筑,全视野的通透居住空间,双层LOW-E玻璃及电动充气密封技术,让落地窗拥有墙体一样的保温隔热性;毛细管网辐射供冷暖系统,高密度细管间距20毫米密铺,与建筑同寿命周期。顶地双层铺设,柔和均匀、无风感,维持约22-26℃最舒适范围;每户均安装独立变风量新风机组和送排风管。置换式新风下送上回,0.9小时置换一次空气,在房间形成一层经过过滤的除尘、加湿除湿的新鲜“空气湖”,每天置换可达25次。
中鹰黑森林
广州·远洋天骄
远洋集团是国内首个引入WELL标准的企业,并参与了美国WELL标准落地中国的过程,广州·远洋天骄就是双方合作的经典作品,是全球首例首例获得WELL MF金级认证项目,同时填补了WELL标准在美国仅局限于写字楼、商业和单用户住宅项目评价体系的空白。
设计考虑到空气、水、环境等因素,在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的同时,还充分迎合人的心理健康需求。比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,良好的人际关系,邻里关系,增加有利于健康运动的设施,以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关怀等,真正践行了“健康生活家”的理念。此外,天骄项目通过建筑、园林、绿化、滨水公园巧妙的配合设计,打造了全龄段八大园林体系,并以WELL健康建筑体系,从7大体系,105项建筑细节标准,匠心打造城市绿色健康领域,真正实现了城市中的绿氧呼吸。
广州远洋天骄
杭州朗诗·熙华府
杭州朗诗·熙华府位于杭州市区和平广场东 300 米杭氧杭锅国际旅游综合体内(原杭氧厂南侧),获得了中国建筑最高级别的绿色认证——绿色三星标识。
项目占地面积约4万方,建筑面积约14万方,容积率2.2,绿化率为30%。住宅采用了被动式建筑设计,配套12大绿色科技系统,其中有地源热泵系统、天棚辐射系统、置换新风系统、德系整屋除霾系统、芬兰S1级甲醛控制系统、室内污染可视化系统、高效建筑保温系统、隔热门窗系统、金属外遮阳系统、同层排水系统等。
以会呼吸、知冷暖、宁心神、超环保的现代精工住宅为目标,实现95%的除霾效率、芬兰国标S1级甲醛控制标准、以及TVOC的控制的同时,室内配置了“朗诗屏”,将室内空气各项健康指标数据化,让住户能随时随地了解室内空气质量,保障住户物理与心理上的双重安全。
广州远洋天骄
后疫情时代的健康生活
当我们还在回想2019的风云多变时,2020年的疫情在开年便带来了影响世界的黑天鹅,直接将占全球GDP超过16%的中国暂停一个余月。被迫暂停的中国,开始主动地思考,未来,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社会、什么样的产业、什么样的生活?同样的疑问同时萦绕在地产行业之中,疫情之后,我们如何重构健康,又如何实践我们的健康住宅。
思想的变化
如上文所述,现代对于健康的诠释是基于工业革命后的反思,我们发现工业污染破坏环境,也损害健康,一方面,将对自然的保护与对健康的保持联系起来,一方面,出现了对自然原生的崇拜,对人造物的拒绝,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。这种思考影响了城市的规划,设计会在城区设置人造的公园,道路上的绿植,在社区之中,花园也是一个楼盘的焦点,越多的自然,便越能代表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但是,病毒也属于自然,这揭开了自然的复杂一面。在现代城市的建造中,我们对自然的尊重仍只存于表面,需要跳开工业这一环节来思考自然在健康这一课题上所扮演的角色。人作为一种自然物种,将如何建造他的城市,达成与自然的和解,路途尚远。
纽约中央公园
花园城市 – 哥本哈根
花园城市 – 新加坡
城市的规划
城市是由各种各样的管道交织形成的物质系统,社区成为了唯一的单元,储存着城市的人类,这首先考验的并非是社区,而是城市的通道。当人们被迫禁足在家,电、网络、自来水、快递……都成了生存的必须,而且需求远超平时,如何长时间满足峰值的传输,就需要城市硬件与软体同步改变,系统提能。
有的通道是显而易见,有的却被人们忽略,比如地面下庞大的下水管道。社区在管控时期不是绝对封闭的,生活的垃圾与废水,都需要通道向外排出,某个节点出现问题,都将是生活的灾难。但还有更多的通道是看不到的。城市既是物质体,也是信息体,每个人在城市里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会产生信息,这种信息通过摄像头、手机各类科技设备进行采集与运输,针对这类内容,城市,特别是超大型城市如何建造通道来承载、管理信息流通,将会是未来城市规划中的重点。
城市规划与交通枢纽
在疫情面前,从城市到社区,过去公共卫生的基础设施并不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,这个问题的背后,则反映出城市整体的应急规划的不足。城市的发展很多时候是被动的成果,而非按照规划时就确定好的步骤,再宏伟完尽的城市规划总会遇到理论的盲点,在现实的突发情况前,我们心理上要学会接受未知,而城市在规划的时候,对“未知”的,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,都要为它留一份位置,以此来塑造人与人,人与物之间的形态。
社区与物业
如果说疫情是一场战争,医院是主战场,那么社区就是人类开辟的另一条战线。在社区的硬件上,并没有考虑到病毒的存在,也缺乏对健康的重视。社区的出行是一个门槛,人车分流是最基本的设计,此外考虑到消防车道、救护车通行等特殊需要。从社区大门到家门口,“无接触”成为重要的防疫概念,可以预见,智能门禁、电梯等将会是未来健康住宅的热点。
在平常,多数物业的存在感只显现在管理大门、出入停车场、缴纳物业费等服务的时候,防控疫情时,物业既需要外防病情输入,内要负责住户日常生活,对老幼、残疾等人群特殊照顾,对突发事件要快速、正确处理。但在这场考试中,多数物业只在防疫于外这道题上答得不错,但在其他领域全面失分,如何利用现代科技,配合硬件升级,优化物业服务,将是地产商们抢占市场的桥头堡。
住宅空间
此次疫情过后,宅男宅女的数量应该会迎来大规模的下降。在过去令人难舍的家成为了一个单调无趣,缺乏活力的空间,其健康方面也令人担忧。
玄关在过去并不受人重视,但在未来,独立玄关将成为健康与非健康的界线,也是消菌杀毒的主要场所。在住宅面积有限的条件下,客餐厅一体化将会成为趋势,在保持卫生的条件下,抹消各功能区域的界线,重叠功能区域,增加生活交流与趣味;居家运动成为被此次疫情被激发的热点,在空间不充裕的情况下,放置健身器材并不现实,如何通过室内设计,提高空间的利用,才是重点……
入户玄关
居家运动
健康这个课题会伴随人的一生,也会伴随人类很长的一段时间。从工业污染到自然病毒,从物理损伤到精神障碍,人的健康遭受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。健康往往以多数人为基准,但是多数人又难以达到完全的健康,如何成为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人,它需要社会多学科,多领域共同作用的结果,而保证一个高质量的生活,积极的生活态度与情绪,健康住宅将会发挥重要作用。
参考文献:
[1]《国外健康建筑评价体系探索性进程评析》郑锐锋 《建筑技术》第 50 卷第 1 期
[2]《健康住宅的设计策略探讨》 杜冠洲 韦古强 沈小伟 刘广东
[3]《中国古代风水模式的文化地理视野》 李小波 《人文地理》第 l6 卷第 6 期
[4]《WELL 健康建筑标准升级及其对中国健康建筑的启示》 李品,陈易 《城市建筑》
本文节选于《地产线》杂志037期【健康住宅|大健康时代下的人居进阶】